太白草医常用药对的临床应用乔燕 太白草医药队是由3—5种药物组成一组药队,以针对某一病邪或某一病症,或适应脏腑某一功能的一组药物。是太白草医组方的基础方。是穆毅先生根据前人经验,并总结自己的医疗实践,运用于临床的一组药对,草医界又称“穆三味”。其药队既可为君药,亦可为臣药、佐药。根据病人临床需要,随证使用于组方中,现将太白草医常用药对临床应用介绍以后,望同道斧正。 一、顺脏药队是指能顺应五脏生理功能,以改善五脏疾病状态的药队,称为顺脏药队。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欲,即顺其脏腑特性,或顺其脏腑功能则为欲。 所谓顺脏药就是顺其脏腑功能的药物。如内经所说的肝欲散,辛味能散,即顺应肝气升散之性;心欲软,软即柔软之意,咸味为水之味,能使心火上亢之力变柔和,以水火相济;脾欲缓,甘味能补能缓以和中,即顺应脾充和温厚之性;肺欲收,酸主收敛,即顺应肺收之性;肾欲坚,肾主闭藏,苦味坚肾以顺应肾固密之性。太白草药治疗疾病,善于调理五脏功能,顺应五脏之性,以改善五脏功能,常用的“顺脏药对”有: 1、心三味: 组成:红景天、大救驾、红毛七。 功用:活血通脉,养血安神 主治: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失眠、健忘、脉结代等症。 方义: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心为阳脏,如日中天,有肺相之助,肾水之济,则人体气血旺盛、精神充沛,血管充盈,脉行通畅,五脏安和,经络通畅。一旦心有病恙,则十二官危,神不守舍,诸病从生。今用红景天以补血补气,既补心血,又补肺气,先使血足气充,又用红毛七使血行畅通运行脉中,大救驾芳香开窍,通气安神,助红毛七活血通脉,又助心阳、通窍安神。药虽三味,均为辛甘微温,能活血通络,养血安神,顺心之性,活血通脉,助其安神定志。 故无论何种疾病,临床凡出现心主血脉、主神志功能失常之心悸、怔忡、胸痹等证者,均可在治疗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心三味进行治疗。 2、脾三味: 组成:长胜七、地椒、老龙皮。 功用:顺达脾气,理气理湿。 主治:腹胀、纳差、食欲不振、腹泻、浮肿、舌苔白腻,脉濡等证。 方义:脾为仓廪之官,与胃称为后天之本,其受纳水谷,转化饮食五味。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为至阴之脏,其性喜燥恶湿。饮食入胃,赖脾之运化功能将水谷精微输送全身,维持人正常活动。若脾不运化,失其健运,则脾气雍滞,水湿内停,临床症状丛生。故治疗当以顺应脾之功能。药队中用长胜七健脾以利脾运化之气,顺应脾主运化功能,地胡椒燥湿健脾、老龙皮渗湿健脾,顺应脾喜燥恶湿之性,以增强脾运化水湿之力,三药虽非一类药物,但有一共性顺脾之能,应脾之性,对脾功能失常之证,达到顺达脾气、理气理湿之效。 临床多用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的患者,无论何证均可加入方剂中进行治疗。 3、肺三味:组成:枳壳、桔梗、鱼腥草。 功用:顺肺娇性,宣降肺气。 主治:肺失宣降、咳嗽气喘、痰饮胸闷、水肿尿少。 方义:肺者,相傅之官,主治节。同心君治理人身之气血,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若肺之宣降失司,则呼吸困难,治节无权,气无所主,水液停滞。药队中桔梗宣发,枳壳肃降,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有序,更巧用鱼腥草不寒不热,药性平和,味淡气腥,善于清肃,清肺润燥,以化水饮。三药合用,一可清肃肺内瘀滞之热,二可软化肺内将凝之痰。药虽三味,顺肺娇性,助肺功能,使之宣降通畅,气化正常,水液通调,治节有度。 临床用于肺之宣降功能失常,咳嗽气喘、水肿尿少者,无论痰多或痰少或无痰干咳,均可加入治疗。 4、肾三味: 组成:金丝带、隔山撬、黄柏。 功用:顺应肾之功能,平衡肾之阴阳。 主治:腰膝酸软、腰痛、阳痿、不育不孕、遗精、遗尿、带下等症。 方义:肾者,作强之官,为阴中之少阴,主藏精、主水、主生殖、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的生理功能由肾阴、肾阳在人体发挥着其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人体“阴平阳秘”,身体各种机能发挥正常功能。若肾之阴阳失调,则出现肾生理活动失常的病变,常可见肾阴肾阳不足的表现。故治疗时,当以顺应肾之功能,平衡肾之阴阳。因此本药队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顺应肾之生理功能而设。药队中金丝带补肾以壮肾之阳,隔山撬补肝肾、益精血,以益肾之阴,两药合用以平衡肾之阴阳,同时用黄柏以坚阴,防滋补太过或阴虚生热。三药合用,顺应肾之功能,使肾之阴阳得补,失常功能得调。 临床凡肾之生理功能失常,出现的一切病症,在辨证的基础上均可加用肾三味治疗。若偏于肾阳虚者,金丝带用量宜大,若偏于肾阴虚者,隔山撬用量宜大;虚热之象不明显者可去黄柏。 5、胆三味: 组成:虎杖、透骨消、地锦草。 功用:顺应肝胆功能,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肝胆湿热证。证见身目发黄、目赤、小便不利、带下色黄、皮肤瘙痒,舌苔黄腻,脉弦者。 方义:胆者,中正之官,胆具有贮藏和分泌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机的功能,若湿热之邪瘀滞肝胆,则出现肝胆气机不利,影响胆之功能。因此治疗时应顺应肝胆功能,以清利肝胆湿热为原则,药队中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瘀止痛,以利肝胆湿热、解肝胆热毒、除肝胆淤积;透骨消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地绵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以加强清利肝胆湿热之力,并防热邪从肝胆入营血。选用此三药均可入肝胆经,顺应肝胆功能,既可治疗肝胆湿热证,又能防止出现变证。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 临床凡遇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淋证、积聚、皮肤病等病均可加入方中使用。 二、应证药队是指对应疾病证候或症状,运用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的药对,称为应证(症)药对。 疾病的过程中可出现一定的症状,和一系列症候群,太白草医治疗疾病,喜用应证药,以治疗和缓解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和证候,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的“应证药”有以下几种: 1、淋三味: 组成:透骨消、八月瓜、桂枝。 功用:助阳化气,利尿通淋。 主治:淋证,证见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等症。 方义:淋证多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等因素所致。临床多见热淋、劳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等。无论何种原因引起,其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湿热蕴结下焦,治疗当以恢复膀胱气化功能,兼以利尿通淋。故方中用桂枝温阳助膀胱恢复气化功能,以应对膀胱气化不利之弊;“五淋皆有热也”,所以用草医常用治疗“五淋”之证的要药透骨消以清热利尿通淋,清其下焦蕴结之湿热;八月瓜型似肾脏以补肾助桂枝以利膀胱气化,助透骨消以利尿通淋,诸药合用有助阳化气,利尿通淋之效。 临床如遇热淋重用透骨消,可加用刺黄柏、瞿麦,也可叫病人就地取材,采用车前草、葎草加入;如属膏淋可加用土茯苓、盘龙七、石豇豆,或嘱病人就地取材,采用蒲公英、蝇子草、铁扫帚(萹蓄)加入治疗。劳淋、膏淋者重用桂枝;气淋者重用八月瓜等。 2、风三味: 组成:长春七、太羌、川芎。 功用:疏风散邪。 主治:风邪引起的风寒、风湿、风热、风燥,风中经络、风疹等证。 方义: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侵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 风邪也常兼他邪合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诸邪常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当以疏散风邪为要。故药对中首选 “八柱”中表药、风药之首长春七以除风邪致病之病因,祛风解表胜湿;太羌、川芎增强祛风解表胜湿之力,且川芎辛温香燥,为血中之气药,既能祛风,又入血分,在药队中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诸药合用达到之疏风散邪目的。 临床应用时,凡外感风邪或风挟它邪引起的疾病均可在辨明病因病证的基础上,加入治疗方药中使用,以增强疗效。3、息风三味: 组成:钮子七、大救驾、茱苓草。 功用:平肝息风,育阴清热。 主治:因内风而引起的眩晕、震颤、肢体麻木、抽搐头摇肢动,手足震颤、双目干涩,视物模糊,眩晕耳鸣,脉弦等证。 方义: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内风多由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原因引起,其与肝关系密切。肝主藏血、主升发疏泄,属木为阴脏,当阴血亏虚,水不涵木,则阳热亢盛,而为内风。因此治疗上要对针内风之病因,以平肝息风,育阴清热为治。药对中用钮子七平肝息风、养阴清热,大救驾息风镇惊,通窍安神,配以茱苓草清肝热以阻肝阳化风,三药和用,使内风得息,内热得清,内风之证得平。 临床应用时,无论热极生风、或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皆可在辨明证型的基础上配合使用。 流感三味: 组成:晕鸡头、苍术、偏头草。 功用:疏散邪毒,清热化浊。 主治:流行性感冒。证见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咳嗽、咽痛,流清涕,或恶心、腹泻等证。 方义:流行性感冒是由四时气候异常,外感疫毒浊气,引起而流行的疾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有其气(四時不正之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諸病源候論》)。其病机为四时不正之气,夹时行邪毒浊气入侵人体,引起人体卫表不固,邪毒入里化热而发病。故治疗当针对疫毒浊气,以疏散邪毒,清热化浊为治。故药对中晕鸡头疏散风邪、清热解毒使疫毒从肌肤而出;偏头草祛风解表,化湿,加用苍术以增强化湿化浊之力,用芳香之品使浊气得化。三药合用是邪毒得去,浊气得化,邪去正安。 临床应用时,无论辨证为风寒、风热,或疫毒在表在里,只要是流行性感冒,均可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入方剂中使用。 妇三味: 组成:捆仙绳、凤尾七、女儿茶。 功用:调理肝脾,理血调经。 主治:妇人月经病、带下病、产后病。证见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经行腹痛,带下色淡、产后恶露不决及脏躁等证。 方义:妇女有经、孕、产、乳等特殊功能,其发病多见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或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或外邪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任脉有调理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主胞胎(子宫和卵巢);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冲为血海”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肝、脾、肾三脏与任冲二脉关系密切,任冲二脉同起于胞中.相互交通,当先后天之本功能正常,肝藏血、主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冲、任二脉才能相济,妇人之疾才不可生。当任冲失调,肝、脾、肾功能障碍,就会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发生。故治疗当以根据其病因病机,顺应“女子以血本,以肝为先”的原则,以调理冲任二脉为要,以调补肝肾、活血调经为治。故药队中用捆仙绳补肝肾,以顺应冲任二脉之功能,兼以活血调经;凤尾七滋阴补虚,补肾益精,活血调经与捆仙绳相须使用,女儿茶疏肝利胆、顺应肝藏血之功能,并可理血调经。三药合用,顺应妇女之生理功能,使肾、肝、脾三脏调达,冲、任二脉和畅,妇人之疾得愈。 临床凡妇人月经病、带下病、产后病均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应用,以增加疗效。 眠三味: 组成:大救驾、金刷把、竹叶。 功用:养心安神镇惊 主治:不寐证。 方义:不寐又称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其总病机为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心失所养,心神不安。故治疗以顺应心主神志功能,以养心安神镇惊为原则。药对中用大救驾息风镇惊、通窍安神,金刷把息风镇惊、养心安神,竹叶以清心安神,三药合用使心神得养、神巧得通、神明得安,不寐之证得愈。 临床凡是失眠病人,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眠三味,以增强疗效。 晕三味: 组成:晕鸡头、葛根、钩丁。 功用:疏散外邪,平肝升阳 主治:眩晕症。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方义:眩晕症为临床常见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本病多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因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引动肝风或精亏血少,肝阴不足,肝阳化风,上扰清窍,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治疗当针对其病机以疏散外邪,平肝升阳为主要治疗方法,药队中晕鸡头疏散风邪,平肝熄风为治疗眩晕之常用草药;葛根疏散风热,升阳生津,以驱外风、养不足之肝阴、提升人体阳气,滋养清窍;钩丁平肝熄风,以除内风,平抑过亢之肝阳上扰清窍,葛根钩丁相伍一升一降,使人体气机调达,阴阳平衡。三药合用使外邪得散、清阳得升、肝阳得平,眩晕之症得除。 临床运用时,凡眩晕证或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眩晕,均可在辨明证候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晕三味”进行治疗。 鼻三味: 组成:女儿茶、辛夷、苍耳子。 功用:驱邪通窍 主治:鼻塞、鼻渊、鼻疖肿、鼻痔等鼻部疾病。 方义:经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鼻病多与肺有关,或肺气不通于鼻窍;或风邪外感,肺气壅用而鼻塞;或肺为风邪所袭,津液不收而为鼻涕;或风热上扰,清阳不能上升,胆移热于脑,流涕腥臭,而为鼻渊,或感受外邪日久,肺中郁热上蒸,鼻之气血瘀滞而为鼻痔;或外邪郁久化热,鼻之气血不通而为鼻疖肿。其治疗当以应对其病因病机,以散风邪、通鼻窍为主。药对中苍耳子宣散,既能外散风邪,又能通鼻窍、止痛;辛夷花祛风、通窍,两药为治疗鼻病之常用药而相须为用,再配以女儿茶解毒、以通鼻窍;三药合用,有祛邪通窍之功。 临床凡鼻部疾病,均可选择使用。若鼻塞、鼻渊在宣肺解表祛风的基础上加以使用;鼻疖肿在解表宣肺、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加用;鼻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祛痰活血祛瘀之品同用。 腰三味: 组成:铁扁担、莱菔子、穿山龙。 功用:通气散结,舒筋止痛。 主治:腰痛症。 方义: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究其原因多由“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等因素引起脉络痹阻、气血运行失调、腰府失养而引起,其主要病机为腰部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治疗当以针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治疗,以疏通腰部气机为治。故药队中用铁扁担以疏通腰部之气机,止痛消肿;莱菔子下气宽中以通瘀滞腰腹部之气,止气痛(本草纲目记载);穿山龙舒筋通络以止痛。三药合用以疏通腰部之气机、宣通痹阻之脉络、调理阻滞之气血,共奏行气止痛,舒筋通络之功。 临床对腰痛病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使用。 郁三味: 组成:女儿茶、郁金、大救驾。 功用:行气解郁,活血安神 主治:郁证。证见胁痛、胸闷、饮食减少、脘胀、嗳气、喜太息、妇女月经不调、脉弦等证。 方义:郁是多种因素所致的的病理产物,是由气机郁结或气血、痰饮、饮食郁滞不通而产生的。临床多见气郁、血郁、湿郁、痰郁、食郁、火郁等不同的症状。究其病机,多为气机不畅,运行无力而引起。其病日久,多同时伴有情志的改变。在治疗上“郁宜顺达”。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应顺应所郁脏腑之性,调畅气机升降枢纽,以调达气机为要。方中女儿茶疏肝利胆;郁金行气解郁,兼有活血之功;大救驾行气安神,诸药合用具有行气解郁,活血安神之效,临床多用于郁证,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以使用,以增强疗效。 肝劳三味: 组成:金柴胡、白芍、桦黄。 功用:疏肝、养肝、柔肝 主治:肝劳证。证见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月经不调、皮肤甲错;身困纳差、腹胀、甚或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等症。 方义:肝开窍于目,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劳是多种因素,引起肝之功能长期慢性劳损,日积而形成的肝主疏泄,主藏血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病机为肝失调达,气机瘀滞,人体脏器失养。故治疗当以顺其肝脏功能,以疏肝、养肝、柔肝为治疗方法,使肝气调达、肝主疏泄、藏血等功能恢复正常。故药队中用金柴胡以疏肝理气;白芍养肝柔肝;桦黄以疏肝和胃、消积化瘀,三药合用有疏肝、养肝、柔肝之效,可使肝之功能正常,人体气机调达,推动气血津液布养全身,肝劳之证得愈。 临床多用于肝劳证,常以此三味为主,随证加减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