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医与太白草医 穆 毅 一、道医的由来 道文化包括了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两个方面。道家文化由来已久,为古代文化的结晶,涉及和影响了哲学、政治思想及地理、农业、军事、医药、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而道教文化是在漫长的、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产生的,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宗教组织,产生了以道家文化为基础的更为实用、更为具体的道教文化和内涵。于东汉时期,由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将老子奉为师祖成立了道教,其中道家玄学五术包括了山、医、命、相、卜等五门学问,为道教玄学的主要分类,也形成了不同的职业。 医仅是道家五术之一,这就是道医的由来。可以说,凡是道士或具有道家思想的人士,掌握一定的医疗技能行医治病,以医弘道、以道助医者,即称为道医。道医的医术主要运用方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用以平衡身体阴阳,保持健康,养生治病,另外还有符箓、养气、用气、癖谷、食气、服饵等方法。 上古至秦汉时期,道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起主干地位,各行各业有成就的人物大多与道家有关,道家几乎成了能人异士的群体,如姜子牙、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医药界中在道教创立之前的不同时期均有代表人物。上古时期道医有巫成(唐尧臣)、巫彭(黄帝臣)、赤松子(神农时雨师)(大率上古之巫、不仅管理巫税,也兼医事,有的又是使臣,与后世仅以文符与神鬼交流之巫不同)、岐伯(黄帝的医学老师)、扁鹊(春秋后期);秦、汉、晋、南北朝时期有李少君(西汉方士)、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皇甫谧。道教创立后道医的代表人物有葛洪(东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隋、唐、宋时期有苏元郎(隋代道士)、孙思邈(隋唐道士)、陈抟(北宋著名道士)、张柏端(北宋道士,亦称紫阳真人、张紫阳);元清时期有王重阳(宋末道士)、马丹阳(金代道士)、丘处机(元代道士、养生学家)、赵献可(明代万历年间道士,著有《医贯》等)、喻昌(明末清初道士,著《寓意草》《大气论》)、傅山(清代道士)、徐大椿(清代道教学者)。 二、道家思想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江琼在《读子卮言·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中说:“大氐古今学术之分合,以老子为大关键。老子以前,学传于官,故祗有道家,而无它家,其学定于一尊。”以儒、道相比较,道学更早于儒学。《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论大道则先黄老而退六经。”尽管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官学,但时经几千年的道学思想始终不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和儒家共同处于主干地位。所以中医理论源自道家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1、创建认识自然的天道观。 道家思想首先完成了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人生的自然规律方面,已经从神鬼、天命,转向自然天道观,产生了“道”。《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指的是认识一些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次序和法规。 2、创建了认识自然的生成模式。 道家思想确定了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力求利用这些符号说明宇宙、事物、生命、人生的生成发展模式。《太极图》的雏形起于伏羲时代,以后逐渐发展完善。经过伏羲《太极图》《内经太极》到陈抟的《无极图》,三千余年来经无数饱学之士的不断研究完善,才沿用陈抟的《无极图》,这说明了我国先哲对学术的认真态度一丝不苟,力求完满。他们用《太极图》及八卦说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五行运行、生克制化等模式,观察、分析一切自然现象从象、物、精、信一步步深入地探索其内在规律。 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云:“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道家就是把人体看作一个小宇宙,用道的智慧去观察人体,养生保健,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秘,健康长寿。 3、创建了认识自然的方法。 道家提出了“道法自法”及“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不但正确的建立了天道观,去认识万物人生的自然规律,又给人们一个认识生命与天地相适应的方法,就是人身的阴阳相应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为“阴阳应象”。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道德经》三十五章)。“象、道也”,大象即大道,所谓应象。人应天象,即五运六气,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人应地象,即南北东西、寒热温凉;人应人象,即根据不同的天运、季节、气候等适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总之把人视为一小天地,与外界相适应,以求与天地阴阳相应。 4、“医道同源”,《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基础。 道家思想创立了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天道观及认识自然的生成模式,并提出了认识自然与人体相联系的方法,明确了“一阴一阳谓之道,太过不及俱失中”的人体健康标准。其理论与道家同出一辙,故有“医道同源”之说。 中医传统医学理论源自道家。《黄帝内经》堂而皇之的被收载于道藏。道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具体,涉及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学说、诊断、治疗、用药原则及养生保健等方面,不枚胜举,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道医及医学大家,推动了中医学的进步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无以伦比的巨大贡献。 三、太白草医 1、太白山是药山和仙山 太白山是我国大陆东部最高峰,海拔3771.2米,它所处的秦岭山脉,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是暖温带、北亚热带的分界线;是华北、华中植物区系的分界线;是东洋界、古北界动物区系的分界线;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它从下自上分布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五个气候带,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一日可见四季。因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生物多样性,药材种类繁多。据《太白山本草志》记载,仅植物药材就有1400余种,和长白山、神农架并称我国“三大药山”。 太白山是一座道教名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德元洞天,东侧楼观台称为“道都”。昔日老子骑青牛过函关,至楼观台说经讲道,著《道德经》,后世尊为道家祖师。隋唐时期的药王孙思邈先后三次在太白山隐居,共计24年,钻研医药,为民治病,精于理论,勇于实践。金元时期道家王重阳和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尤为重要的是,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创建了全真教龙门派。龙门派师承相传,非常活跃,在我国宗教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部分人成为道医,运用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至今已传34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太白草医药理论体系,自成一派。 2、太白草医的由来 “太白草医”由道家龙门派传承近千年,遵循道家思想,具有独特的医学基础理论,运用太白山特产的天罡药、地煞药(太白七药)为主,掌握针灸、按摩、导引等医疗技术,进行医疗、保健养生的一支医疗学术流派,称为太白草医。他们主要活动在秦岭太白山区域,波及陕西、四川、湖北、甘肃等省份,形成在我国极具影响力的太白草医文化圈。 “太白草药”是太白草医千年来传承应用的以太白山特产的三十六天罡药及七十二地煞药为主的药物,也称“太白七药”。具有独特的药物採集、炮制、用药习惯等方法及文化,为太白山特产,药材地道,具有用法奇特,药效确切的特点,在我国药学界独树一帜,得到了医药界、教学界、科研界的重视。 太白草医是由道医传承而来的,保持着道医就地取材、善用鲜药、常用膏、丹、丸、散和针灸、按摩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渐传入俗家,在建国前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缺医少药的环境下迅速壮大,得到广泛应用,在学术发展及应用效果上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出版了多部草医药专著,对道医及太白草医、太白草药的发展提高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医药形势的变化,道医及太白草医发展缓慢,且受到负面影响,导致频临失传的困境。 3、太白草医十三代师祖 太白草医十三代师祖,与南阳医圣祠、诸多药王庙中所排列的十大名医及有人所提及的十三代药王中的人物有所区别。太白草医十三代师祖,千年以来经过太白草医代代传诵,心记口背,时至今日多数名老草医仍可背诵如流。据汉中市留坝县名老草医殷钰玺、洋县名老草医杨金禄等背诵的“太白草医十三代师祖”口诀,经我们考证后整理如下。 老君开言第一代 二代神农定分明 三代确是轩辕帝 四代岐伯先师尊 五代文王通空窍 六代卢医扁鹊神 七代医圣张仲景 良医华佗第八名 九代名医王叔和 十代炼丹葛天师 十一雷公炮炙论 十二终南王重阳 自古名医十三代 首推药王孙真人 药王赐我仙丹药 普救天下众黎民 相传“太白草医十三代师祖”为宋末元初时期丘处机所立,所以未尊及后世元、明、清等朝代的名医为祖师。太白草医尊老子(道家称“太上老君”)为第一代师祖,尊道家四大天师之一葛洪为第十一代师祖,尊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为第十二代师祖,尊自称“太白居士”的药王孙思邈孙真人为第十三代师祖,明确了太白草医道家传承的脉络。《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和药》中明确规定“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他的弟子马丹阳为有名的针灸学家,丘处机为著名的养生学家及太白草医师祖,亦为龙门派立派师祖。至此,龙门派才得以行医疗疾,以普救众生为己任。龙门派行医以太白山草药为主要药物,就地取材,简便廉效,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民国时期传至张宗宽、李白生等人,共计24代。后又由李白生传至俗家延续至今至27代而未断代,在我国医学史上实为罕见。 4、太白草医基础理论 太白草医基础理论既有《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专著的内容,又吸收了《周易》、《道德经》等道家的学术思想。它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有: ①太白草药医学的特点: 理古、方奇、法和、药特 ②、太白草药医学和中医药相同的理论除外,其基本理论还有: 药物上有“表、风、清、利、气、血、涩、补”“四梁八柱”“天罡药”“地煞药”“太白七药”“应季药”“顺藏药”“观药尝药”“形色气味”等学说。 病因病机上有“七因”,即“风、寒、暑、湿、郁、损、衰” 诊断上有“观象学说” 治疗原则上有“和冠八法”“善用风药”“喜用血药”“早用涩药”“少宜用平,中宜用削,老易用通”等。 立法配方上有“药队配伍”“阴阳配伍”“群君群臣”“巧用佐药,使药为和”“药随引转”等。 5、近年来太白草医药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全体草医药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太白草医药临床、科研及传承等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杨陵仁和中医医院成立了陕西省中医重点专科“太白草药专科”,指导全院各科室应用太白草医药,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在肝肾病及肿瘤的治疗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2007年完成了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太白山常用草药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太白本草》一书。该项科研成果于2010年4月10日通过了由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主持,陕西省科技厅组织进行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这项科研成果“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抢救性。总体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3年承担完成“太白草医流派传承及基础理论研究”科研课题,理顺了太白草医的传承谱系,确立了其理论基础,并形成《太白山草医草药》一书;穆院长收徒百余人,并举办了两期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中医继续教育项目“太白草药医学传承学习班”,为太白草医药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3年6月份和10月份,中央电视台四套“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及“流行无限”栏目分别对穆毅和“太白草药医学传承学习班”的学员进行了专题采访,制作节目在央视播出以后,大大提高了太白山及太白草医药在全国的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来电咨询,不远千里前来就诊,充分显示了广大患者对太白草医药的信任和需求。 |